炎热的夏季,雨水开始增多,大米在潮湿的环境里很容易霉变、生虫。
大米里长虫是一种自然现象。
粮食还在地里时,本身就带上了米虫的卵。当大米所处的环境,温度达到20℃-40℃、湿度达到65°-95°时,只需要一周的时间,虫卵就孵化出来了。周围的大米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很利于生长发育以及繁殖一下代。失去稻壳与皮层保护的大米,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而吸湿、发热、生霉、生虫等,尤其是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更易变质。
家庭储存的大米,首先要保持装米容器洁净、干燥,要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避免高温、光照。千万不要把大米拿出来曝晒,以为暴晒可以防虫驱虫,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无效,还会严重降低大米的食用品质,而且再放回潮湿的环境里更容易受潮、霉变和生虫。
真正无药物熏蒸处理的大米是会长虫的,长虫属于正常现象。熏蒸后的大米没有米虫的出现,但对大米本身的营养价值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米虫通常指的是米象,又称象鼻虫。 常在谷物中被发现,因为繁殖速度快,为谷物中主要的害虫之一。米象的幼虫如蛆,白色,在米粒中生长,化蛹、羽化也都在米粒中,以米为食,最后掏空米粒,身体会沾满白色的米粉,并于米堆上交尾产卵。 但它对人类不会造成叮咬危害,这点可以放心。当然虫子也可能是印度谷螟,它们都是比较常见的仓储害虫。 米虫害,除虫后可放心食用。 大米生虫只要不是太严重,是可以吃的。一般米里面生的虫都是比较干净的,米虫本身没有病毒,只要处理掉,再把米淘干净,是可以正常食用的,没有必要一袋米里面生几只虫就全部扔掉,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再的工业技术,虫害也不能完全。一旦发现大米生虫,只要筛掉虫和它的代谢废物,是不影响大米的正常食用的。而误食生米虫的话,也不会有食品的隐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做过对昆虫卵营养价值的分析表明:大米生虫,淘洗干净,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