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广袤的水田上方,白鹭翩翩起飞;听,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唱和。
近期,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捡起诗篇,重温古诗词之美,于喧嚣中找寻一份静谧。
爱诗词的人多爱画面感极强的山水田园诗,“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黄四娘家花满溪 千多万多压枝低”。
不过读多了便会发现,诗人们不仅留恋田园美景,对“稻”“米”也情有独钟。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音。”
......
大概只有中国,会将舌尖上的米食、教育与古诗词结合得如此紧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简单言意赅的精炼通俗,写尽种稻人的辛苦。饭香四溢时勿忘耕作之劳苦,饥肠辘辘时感受食物之醇香,酒足饭饱时邂逅古诗词之秀美。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农民们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农民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欢笑歌唱。场院里发出的声音如轻雷般鸣响,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的声音一直响到天亮。
的确,有关水稻、大米的诗词数不胜数。以至于直到现在,人们见面常见的打招呼方式还保留着“您吃饭了吗?”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来都不缺少“米”的影子。
米分南北,也分地域。东北大米粒满颗圆,米色清亮透明。苏北米洁白如玉,米饭爽口。因此,也形成了形态各异的 “稻米文明”和“米食文化”。
日常焖米饭或软糯香甜,或清爽可口。配上各道菜式就成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美味的同时又不失营养。